張海文,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黨委副書記,二級研究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法學會副會長,多個政府部門聘任的海洋法咨詢專家,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兼職教授(博導)。
1984年華東政法學院畢業,獲得法學學士學位,1992年和1995年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分別獲得國際法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國家海洋局政策法規辦公室主任、福建省建陽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員。曾先后在韓國高麗大學、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做訪問學者,在東亞海項目辦公室(位于菲律賓馬尼拉)做實習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海洋法、海洋戰略和政策研究。重點工作包括海洋形勢分析,海洋法理論在我國周邊海洋的應用及內部對策建議研究,參與涉外海洋談判和磋商,組織實施海洋國際合作等。負責了多個海洋權益國家專項的立項申請和實施工作,主持完成了數十項海洋權益方面國家專項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研究成果先后獲得國家海洋局創新進步獎特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排名均在前三名),榮獲國家海洋局三等功。
出版數十部著作。例如,《南海和南海諸島》《釣魚島》《<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中國》;合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圖解》《釣魚島》等;合譯《世界海洋政治邊界》;主編二十余部,例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釋義集》《世界海洋法譯叢》(共14卷)、《中國海洋叢書》(共9冊)等。發表數十篇有關我國海洋權益和海洋法問題的中英文論文。
一、主要著作
1.《世界海洋法譯叢(套裝,共十四卷)》:青島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著者。
2.《釣魚島(漢)》:五洲傳播出版社,2014年11月,合著,第二著者。
3.《THE DIAOYU ISLANDS》:五洲傳播出版社,2014年11月,合著,第二著者。
4.《21世紀海洋大國:海上合作與沖突管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1月,合著,第一著者。
5.《中國海洋叢書—《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中國(漢)》:五洲傳播出版社,2014年10月,編著
6.《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AND CHINA》:五洲傳播出版社,2014年10月,編著
7.《中國海洋叢書-南海及南海諸島(漢)》::五洲傳播出版社,2014年10月,專著
8.《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ISLANDS》::五洲傳播出版社,2014年10月,專著
9.《200海里外大陸架外部界限的劃定》:海洋出版社,2014年9月,合著,第二著者。
10.《圖說世界海洋政治邊界—歐洲分冊》: 海洋出版社,2013年8月,合著,第二著者。
11.《大陸架與國際海底區域國際會議論文集(一)》:海洋出版社,2012年3月,合著,第二著者。
12.《國際海洋法問題研究》:海洋出版社,2011年7月,合著,第二著者。
13.《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圖解:法律出版社,2010年4月,合著,第一著者。
14.《海洋國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2007年7月,第二主編。
15.《國際海洋法的理論與實踐》:海洋出版社,2006年7月,合著,第二著者。
16.《國際海洋法發展趨勢研究》:海洋出版社,2006年7月,合著,第二著者。
17.《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釋義集:海洋出版社,2006年4月,主編。
二、主要論文
1.《公約》不是解決南海爭議的唯一依據,《光明日報》, 2011年5月18日08 版
2.《2011 年中國周邊海洋形勢綜述》,《中國海洋報》,2012年1月6日
3.Indisputable Sovereignty Opposition to China's ocean claim is poorly supported,Beij Review,June 9,2011.
4.Security In The Maritime Commons,
5.《從國際法視角看南海爭議問題》,《世界知識》,2012年第4期。
6.《對當前南海局勢的看法》,《世界知識》,2012年第1期。
7.《海洋:世界政治與經濟的“角力場”》,《中國海洋報》,2012年1月21日。
8.《海洋強國戰略是國家大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國際安全戰略》,2013年第6期。
9.《韓國東海部分劃界案的特點和影響》,《中國海洋法學評論》,2013年第2期
10.《全球海洋島嶼爭端面面觀》,《求是》,2016.16
11.《以強海夢托起中國夢》,《人民日報》,2018年2月11日05 版
賈宇,法學博士(清華大學),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 黨委書記、副所長、研究員,中國海洋法學會 常務副會長 兼秘書長。 先后主持和承擔了多項國家專項課題以及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包括深海海底區域法的立法論證和研擬、南海歷史與法理研究、海域劃界方案研究、極地法律體系研究等,多次獲得“海洋創新成果步獎”特等獎、二等獎。
主要學術成果:
一、主要論文:
1.國際法視域下的圖們江和日本海問題,《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0年(3)
2.新中國70年海洋事業的發展(一作),《太平洋學報》2020(2)
3.南海航行自由:問題、規則與秩序,《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19(3)
4.改革開放40年中國海洋法治的發展(一作),《邊界與海洋研究》2019(4)
5.毛澤東、鄧小平和習近平的海洋戰略思想初探(一作),《邊界與海洋研究》2018(3),《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8(10)轉載
6.關于海洋強國戰略的思考,《太平洋學報》2018(1),《社會科學文摘》2018(10)轉載
7.“區域”資源開發與擔保國責任問題——中國深海法制建設的新發展,《中國海洋法學評論》2017(1)
8.歷史性權利的意涵與南海斷續線——對美國國務院關于南海斷續線報告的批駁(一作),《法學評論》2016 (3)
9.中國在南海的歷史性權利,《中國法學》2015 (3)
10.試論歷史性權利的構成要件,《國際法研究》2014 (2)
11.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Dotted Line in the South China Sea,China Legal Science 2013,Vol.1(2)
12.南海問題的國際法理,《中國法學》2012 (6)
13.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of Coastal States and the Common Heritage of Mankind(一作),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CANADA) 2011, 42 (4)
二、主要著作
1.《中國海洋發展報告》(執行主編:2007年~2015年;主編:2016年~2020年),海洋出版社
2.《海洋發展戰略文集》(主編),海洋出版社,2017
3.《海洋國策研究文集》(主編),海洋出版社,2017
4.《海洋發展戰略時論》(主編),海洋出版社,2017
5.《極地周邊國家海洋劃界圖文輯要》(一作),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
6.《中國海洋法年刊》(副主編:2015年~2019年),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知識產權出版社
王芳,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1986年7月-1995年2月曾在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任職。主要研究領域為海洋政策與戰略規劃。近五年來主持和參與了多項有關海洋戰略與政策類研究課題,發表了近三十篇文章。2013年參與了第八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有關海洋強國建設方面材料的整理和編寫。協助所領導成功申請到了2013年度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維護海洋權益與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研究,13&ZD051)、2017年度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海洋強國思想研究,17VHQ001)、2018年發改委招標項目(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思路和任務研究,編號19)及某辦相關研究任務,并負責這些項目的執行工作,同時,承擔了原國家海洋局及自然資源部的年度科研項目,包括“十三五”、“十四五”海洋規劃前期研究,海洋強國戰略思想的時代特點及理論基礎研究,建設海洋強國戰略規劃研究,日本海海洋戰略研究,國際海洋事務發展研究,周邊國家海洋戰略政策跟蹤研究,海洋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問題研究,自然資源發展戰略規劃系列研究工作等,為海洋管理及自然資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撐,同時還承擔了滄州、陵水等地方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研究編制工作,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
一、著作
1.《和諧海洋—中國的海洋政策和海洋管理》,主編:張海文,賈宇,五洲出版社,2014年11月,執筆兩章
2.《中國海洋工程與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綜合研究卷,主編:潘去鶴,唐啟升,海洋出版社,2014年12月。附錄:論海洋強國戰略,執筆人:王芳,楊金森
3.《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系列,政策與管理篇章執筆人
二、近五年發表的主要論文
1.《制定海洋資源戰略,支撐海洋強國建設》,《經濟要參》2014年第48期
2.《兩岸海洋政策異同分析》,《海洋發展戰略研究動態》2014年第13期
3.“對中國特色海洋強國的解讀”,《經濟要參》2015年第18期(總第2168期)
4.“建設海洋強國從戰略口號轉向實際行動”, 《藍海經濟》第四期
5.“關于構建海洋水下觀測體系的思考和探討”,《海洋發展戰略研究動態》2015年第12期
6.“構建海洋水下觀測體系,服務海洋強國建設”,《中國海洋報》,2015年12月3日
7.解讀十八屆五中全會:“拓展藍色經濟空間 建設新型海洋強國”,《中國海洋報》A1版,2015年11月26日
8.“中國海洋強國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工程科學》,2016年第18卷第2期。
9.楊金森、王芳:“他國海洋戰略與借鑒”,《中國工程科學》,2016年第18卷 第2期。
10.“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政策回顧與展望”,《海洋發展戰略研究動態》,2016年 第 13 期 總第298期
11.中國海洋報系列宣傳文章:“以習近平治國理政大方略指導海洋強國建設”。《中國海洋報》第2188期A2版
12.“對統籌海岸線開發保護與綜合管控的思考”,《藍海經濟》,2017年第4期
13.“習近平海洋思想的科學體系與戰略內涵”,《海洋發展戰略研究動態》,2017年第4期
14.“我國海洋政策回顧與展望”,《藍海經濟》,2018年第六期
15.“樹立大海洋管理思想,加快海洋強國建設步伐”;《自然資源報》理論版,2018年8月30日
16.“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必須從戰略層面統籌謀劃”,《中國海洋報》理論版,2018年9月6日
17.“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必須走陸海統籌之路”,《海洋發展戰略研究動態》,2018年第9期
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海洋法律與權益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法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海洋法、中國海洋法律制度等問題。
曾在《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Ocean and Coastal Law Journal》等期刊發表論文20多篇,合著(譯)《世界海洋政治邊界》等多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專項十余項。參加多份白皮書等國家文件編寫,包括《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堅持通過談判解決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的有關爭議》,以及批駁南海仲裁案的國家文件等。
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CSCAP)、東盟地區論壇(ARF)等機制會議,以及多個雙邊談判與磋商。
中國國際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法學會副秘書長,中宣部、外交部、中國海警局、國防大學聘為咨詢專家,武漢大學“國家領土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
李明杰,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目前擔任海峽兩岸關系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理事、國家開發銀行政策咨詢專家、中國軍事法制研究中心特聘專家。
一、主持完成的研究課題及成果
1.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系列研究。2013年開始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主要是跟蹤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進展情況,對我國與沿線國家海洋經濟和產業合作、海上戰略支點構建、海絲建與海外利益維護等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并形成了戰略所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特色。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急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國家開發銀行項目、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項目等。
2.維護海洋權益與軍民融合戰略研究。自2000年開始進行海洋維權與海洋劃界的研究工作,先后參加了多個國家專項的研究工作,并作為主要參加人參與了多個國家專項的前期設計、論證和相關的研究工作。2017年開始海洋領域軍民融合相關問題研究。現主要承擔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劃界決策支持系統研發與應用”項目子課題、國家社科基金子課題、海南省相關課題。
3.涉臺海洋問題研究。在臺灣地區海洋政策和海上執法、兩岸應對南海仲裁、兩岸漁業問題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撰寫的專報、報告和研究成果得到國家領導人、中央臺辦、外交部、原國家海洋局等相關主管部門的采納。2013年受海峽兩岸關系法學研究會委派,赴臺灣東吳大學研修,并促成兩岸學術單位共同舉辦“釣魚島歷史文獻展”。先后承擔中央臺辦、中國法學會、兩岸關系法學研究會以及原國家海洋局委托的相關研究課題。
4.地方海洋工作的政策支持。為海南省、三亞市、三沙市、山東東營市等沿海地方海洋管理機構在戰略研究、規劃制訂、政策咨詢等方面提供支持,支持了地方的海洋管理工作。現主要承擔海南省相關課題研究工作。
二、主要著作、論文發表
1.著作
(1)李明杰著:《臺灣地區海洋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2)李明杰、沈文周等:《走向海洋——中國海洋的歷史與現狀》(中英文對照),五洲傳播出版社,2014年。
(3)《三亞市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年。
2.公開發表的文章
(1)李明杰、趙騫:“試論中國海警的偵查權”,《海洋法前沿問題研究》,2014年8月。
(2)李明杰、裘婉飛、劉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洋安全問題”,2015年中國工程院論壇,2016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3)李明杰:“兩岸海洋事務合作框架(MCFA)的前景”,陳純一主編,臺灣政治大學法學從書,2016年10月。
(4)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的我國海洋產業國際合作,海洋開發與管理,2018年第4期。
(5)李明杰、蔣圍:臺灣當局對日海洋事務合作強化及其影響,邊界與海洋研究,2018年第4期。
(6)李明杰:“從國家戰略高度統籌部署南海資源開發”,中國海洋報,2013-08-20。
(7)李明杰:“海峽兩岸應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祖宗海”,中國海洋報,2016-08-17。
(8)李明杰:“共筑和平安全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海洋報,2017-07-26。
(9)李明杰、劉堃、張平:海南發展海洋經濟促進海洋強省建設的思考,中國海洋報,2018-1-24。
(10)馮梁、吳鉦、李明杰:新時代維護海洋利益需要更新理念思路,中國海洋報,2018-04-10。
劉明,經濟學博士學位(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自2001年5月起工作于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現為海洋經濟與科技研究室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是海洋經濟與科技、海岸帶規劃與管理。10多年來,主持或深入參與的主要科研項目共計50多項,以第一作者在《經濟地理》、《宏觀經濟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中國統計》、《統計研究》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相關文章30余篇,其中15篇為CSSCI/核心期刊,在《經濟日報》、《中國海洋報》上發表文章27篇,出版專著4部,參與編寫著作15部。
主要研究和工作成果概述:
一、主持科研項目15項
1.課題主持,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批準號:19BJY075),2019.7-2021.6,驗收,批準號:20204812
2.課題副主持,“海岸帶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及配套政策研究”,自然資源部戰略規劃司2019-2021年年度業務項目。
3.課題主持,“典型海岸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理論、技術方法及應用示范研究”獲國家海洋局監測中心海域重點實驗室重點(大連)項目立項,2018.1-2019.12
4.課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海洋強國思想研究”子任務:習近平關于海洋科技思想的論述研究”,2017-2019
5.課題主持,“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情況評估分析”,自然資源部戰略規劃司年度業務項目。
6.課題主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洋經濟政策研究”, 自然資源部國際司年度業務項目。
7.課題主持,2013年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島群綜合開發風險評估與景觀生態保護技術以及示范應用(批準號:201305009)”中子任務2“典型島群綜合承載力評估技術研發與應用(批準號:201305009-2)”,國家海洋局,2013.1-2016.12
8.課題主持,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碳足跡理論的我國濱海旅游業低碳化發展途徑與政策研究(批準號:13BJY143)”,2013.7-2016.10
9.課題主持,“島群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國家海洋局,2014.1-2015.12
10.課題副主持,“經略海洋——中國的海洋經濟與海洋科技”,五洲傳播出版社, 2013.1-2014.12
11.課題主持,“我國海洋開發戰略研究(批準號:908-02-09-01)”中子課題1“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預測研究(批準號:908-02-09-01-01)”,國家海洋局,2006.8-2011.4
12.課題主持,“日本‘3.11地震海嘯’對我國的啟示和警示研究”(批準號:AOCZD201104),中國海洋發展研究院2011年度重點項目,2012.1-2013.4
13.課題主持,“海洋高技術產業化的金融支持研究”(AOCQN200917),中國海洋發展研究院2009年度青年項目,2009.1-2010.4
14.課題主持,“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下的海洋環境政策及其評價研究”,國家海洋局2005年度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05.1-2006.6
15.課題執筆人,“海洋自然資源核算及對海洋經濟統計的修正研究”,國家海洋局, 2005.1-2006.6
16.課題執行負責人,“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批準號:908-ZC-I-18),國家海洋局,2006.8-2011.4
17.課題執行負責人,“新型潛在濱海旅游區評價與選劃”(908-ZC-I-19),國家海洋局,2006.8-2011.4
二、主要著作共計19部
第一作者著作:
1.《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預測研究》,海洋出版社,2010.8,專著
2.《我國濱海旅游業低碳化發展途徑與政策研究——基于碳足跡理論的視角》,社科文獻出版社,2017年,
3.《典型島群綜合承載力評估技術與應用》,科學出版社,2017年
4.《我國沿海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年
封面作者著作:
5.《經略海洋——中國海洋經濟與海洋科技》,五洲傳播出版社,2014.8,第二著者
6.《現代海洋資源戰略規劃與實踐》,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3,副主編
7.《中國海洋經濟發展》(2013),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4,編委之一
8.《我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藍皮書》,海洋出版社,2012.8
9.《福建省海灣圍填海規劃社會經濟影響評價》,科學出版社,2008.9,第三作者
10.《煙臺市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研究》,海洋出版社,2007.1
11.《我國海洋傾倒和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排污收費體系研究》,海洋出版社2005.10
12.《唐山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研究》,海洋出版社2003.12
參與編寫著作:
13.《海洋國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2017.9,編委之一
14.《海洋發展戰略文集》,海洋出版社.2017.9. 參與編寫
15.《海洋發展戰略時論》,海洋出版社,2017年9月,參與編寫
16.《海洋文化產業分類及相關指標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6.4,參與編寫
17.2007年-2020年度《中國海洋發展報告》,海洋出版社,參與編寫
18.《海洋國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2007.7,參與編寫
19.《渤海區域環境管理立法研究》,海洋出版社,2009.11,參與編寫
三、主要發表論文33篇(第一作者論文,其中核心期刊/CSSCI共計15篇):
1.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海洋資源經濟與海洋戰略.自然資源學報.2022年第4期。
2.2021年第16期《海洋發展戰略研究動態》“國外海岸帶修復案例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獲得自然資源部部領導批示。
3.2020年第10期《海洋發展戰略研究動態》“‘十四五’時期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獲自然資源部部領導批示。
4.2019年第2期《海洋發展戰略研究動態》“‘十三五’時期海洋科技進展及政策建議”,獲自然資源部科技司領導批示。
5. 發改委簡報:《“十三五”時期海洋經濟發展進展及政策建議》,2018.9.18,獲發改委采納。
6.金塘島群港區海洋交通資源承載力評價研究.海洋環境科學.2018.8(核心期刊)
7.“建議優化金塘島群港區空間資源促集疏運模式轉型升級”, 新華社浙江省分社內參《浙江領導專供》的“特別關注”板塊,2017.4.26,領導內部專報
8.我國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研究.統計與決策.2017.15(核心期刊,CSSCI)
9.我國濱海旅游業低碳化發展水平評價與測度研究.中國海洋經濟.2017.3
10.國外島群開發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11(核心期刊,CSSCI)
11.海洋災害應急管理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生態經濟,2013.9,總第271期(核心期刊,CSSCI)
12.中國海洋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生態經濟.2012.1,總第252期(核心期刊,CSSCI)
13.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及2030年展望.當代經濟管理.2012.4(核心期刊,CSSCI)
14.我國濱海旅游客源市場分析.經濟地理.2011.1(核心期刊,CSSCI)
15.“我國海洋高技術產業的金融支持研究”.當代經濟管理.2011.2(核心期刊,CSSCI)
16.我國海洋經濟的十年回顧與2020年展望.宏觀經濟研究.2011.6(核心期刊,CSSCI)
17.中國海洋經濟發展預測研究.統計研究.2011.5(核心期刊,CSSCI)
18.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6(核心期刊,CSSCI)
19.區域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中國統計.2008.3(核心期刊,CSSCI)
20.我國海洋經濟安全形勢解析.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1(核心期刊,CSSCI)
21.海洋經濟發展存在問題診斷——以廣西為例.當代經濟管理.2007.12(核心期刊,CSSCI)
22.信貸配給與貨幣政策效果非對稱及‘閥值’效應分析.金融研究.2006.2(核心期刊,CSSCI)
23.影響我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分析.宏觀經濟研究.2010.5(核心期刊,CSSCI)
24.博士論文:信貸配給形成機制及其對宏觀經濟政策執行效果影響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2006.6
25.濱海旅游業應對氣候變化策略與實踐.海洋開發與管理.2016.1
26.我國濱海旅游業低碳化發展公共政策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9
27.社會發展的海陸統籌戰略研究.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9.8
28.信息不對稱對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的不利影響及對策分析.海洋開發與管理.2007.5
29.貨幣政策效果非對稱性及‘閥值效應’分析.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6.1
30.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編制中評價和預測方法研究.統計教育.2006.4
31.法國海洋經濟和海洋勞動就業分析.海洋開發與管理.2005.1
32.我國海洋傾倒排污收費標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技術經濟.2003.7
33.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與投資等待分析.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5.4
34.浙江省城鎮居民消費需求結構計量經濟分析.統計教育.2005.2
35.我國21世紀初海洋經濟發展預測初步研究.海洋發展戰略研究動態.2002.2
36.技術進步對陜西省經濟增長作用分析.統計與社會.2000.6
四、報紙發表文章29篇(第一作者)
1. 廣東海洋經濟如何借勢再躍升.中國海洋報.2019.12.30
2. 學習領悟習近平關于海洋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中國海洋報.2019.10.15
3.海洋科技的研發領域與建議.中國海洋報.2019.5.28
4.我國海洋科技“短板”以及亟待攻破的“瓶頸”.中國海洋報.2019.5.21
5.進入“十三五”以來我國海洋科技新進展.中國海洋報.2019.5.14
6.發展海洋新材料產業 支撐海工裝備制造.中國海洋報.2018.11.8
7.新時代需要加快發展海洋經濟.中國太平洋學會亞太海洋研究院主辦的《太平洋通訊》.2018.3.2
8.我國海洋經濟形勢及未來展望.中國海洋報.2018.2.7
9.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海洋科技發展政策.中國海洋報.2017.10.26
10.優化空間結構 提升金塘島群綜合承載力.中國海洋報.2017.7.12
11.發揮優勢 抓住機遇 提升競爭力——關于海南海洋經濟發展的幾點對策建議.中國海洋報.2016.12.17
12.從陸地挺進海洋:新中國陸海思想的變遷.中國海洋報.2016.8.31
13.低碳發展濱海旅游.中國海洋報. 2016.5.16
14.如何挖掘島群開發的最大效益——國外島群開發經驗談.中國海洋報.2016.4.7
15.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核心動力.中國海洋報.2015.6.30
16.扼住海洋生態環境惡化根源.經濟日報.2015.8.17
17.用科技喚醒海洋.經濟日報.2015.6.2
18.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核心動力.中國海洋報.2015.6.30.
19.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經濟日報.2015.5.18
20.工業用島群:專業化開發島群經濟模式.中國海洋報.2014.7.1;
21.旅游用島群:單一產業開發模式.中國海洋報.2014.6.26;
22.國外島群開發的啟示.中國海洋報.2014.6.19;
23.《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勾勒海洋經濟發展新藍圖.中國海洋報.2013.5.7;
24.可燃冰:中國2030年或可商業開采.中國海洋報.2013.4.2
25.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海洋經濟跨越式發展.中國海洋報.2013.3.6;
26.把握歷史機遇 加快發展海洋經濟.中國海洋報.2013.3.14;
27.海洋經濟步入高速發展期.經濟日報.2012.12.7
28.不斷開創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局面.經濟日報.2011.1.10
29.實施海洋開發,開創海洋事業美好前景.中國海洋報.2003.5
五、會議報告
1.2017年9月22-23日受邀參加在福建平潭舉辦的“2017平潭國際海島論壇”,并受邀做英文會議報告“Evaluation of Jin Tang Islands port traffic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2.2017年9月23日-24日受邀參加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和中國海洋研究會在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海洋發展論壇,并做論壇報告《我國濱海旅游業低碳化發展途徑與對策研究》。
3.2018年7月5日受邀參加秦皇島“2018河北省海洋產業發展交流會”,并做主題演講“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前景展望及河北海洋產業發展建議”。
4.2018年10月29-30日受邀參加在威海舉辦的2018第七屆世界海洋大會,并做論壇報告“威海海洋產業發展的機遇、挑戰及意見、建議”,并接受威海電視臺有關威海海洋經濟發展對策建議的論壇采訪。
5.2018年10月13日受邀參加寧波大學“東海前沿論壇2018”,并做論壇報告“島群綜合承載力評估理論、方法與應用研究——以舟山金塘島群為例”。
六、獲獎情況
1.論文《美國海洋保護區外部融資機制對我國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啟示》在自然資源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主題征文活動中榮獲三等獎,2019年12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頒發。
2.研究項目:“新型潛在濱海旅游區評價與選劃研究(908-ZI-I-19)”獲得2012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本人為第6完成人。
3.受邀參加2021年10月在青島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海洋發展研究青年論壇”,提交論文《“十四五”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研究》。該論文獲得優秀獎。
4.受邀參加2021年11月在廈門舉辦的“2021中國海洋經濟(國際)論壇”,提交論文《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構建及政策建議研究》。該論文獲得三等優秀論文獎。
5.受邀參加2018年10月13日寧波大學“東海前沿論壇2018”,提交論文“島群綜合承載力評估理論、方法與應用研究——以舟山金塘島群為例”。該論文獲得“東海前沿論壇2018年度論文一等獎”。
6.研究項目:“海洋高技術產業化的金融支持研究”(AOCQN200917)獲得2011年度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三等獎。
7.“國外島群開發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獲得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2014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獎。
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海洋政策與管理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博士,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海洋法律與政策中心訪問學者。先后就讀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上海海洋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海洋政策、規劃和全球海洋治理。
主持或參加30多項國家級、部委級和社科基金重大專項等研究項目,注重理論研究與海洋資源管理實踐相結合。參加自然資源“十四五”規劃編制。參加并負責組織實施國家發改委“海洋強國建設的思路和任務研究”項目。參加國際社科基金“新時代海洋強國建設”重大研究專項——提升我國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制度性權利研究,子課題負責人。參加《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系列叢書等專著的編寫。曾受邀到中央有關部門做關于歷史性捕魚權的學術報告。多次參加聯合國海洋和海洋法問題非正式磋商、印尼主辦的處理南海問題潛在沖突研討會等國際會議。
一、主持或參與的主要研究課題
1.全球海洋治理背景下的公海漁業管理制度研究(國家公派訪學研究項目),負責人,2017-2018年。
2.國家海洋局南極羅斯海保護區項目研究,課題負責人,2015-2018年。
3.國家海洋局國際海洋保護區建設管理經驗研究,課題負責人,2018年。
4.參與國家專項“南北極環境綜合考察與評估專項”的工作,負責“極地法律體系研究”專題任務中的“極地生物資源開發與養護法律問題研究”工作,2014-2016年。
5. 國家海洋局“南海漁業問題研究”,課題負責人,2015-2018年。
6. 中國海警“公海漁業執法研究”,課題負責人,2015-2018年。
7.參與國家海洋局重點工作之一全球海洋治理頂層設計方案編寫專班工作,負責研究全球海洋治理的產生背景與發展態勢、治理體系構成要素、治理主要議題和特點等,2017年。
8.參與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維護海洋權益與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研究”,2014-2016年。
9.參與“國家管轄外海域生物多樣性利用與保護”研究工作,負責有關公海漁業法律制度問題研究,2016年。
10.國家海洋局“十三五”規劃支撐性項目——國際海洋事務發展研究,課題雙負責人之一,2016年。
11.國家級科研課題“國家可持續發展國土資源戰略研究——海洋資源戰略研究課題”,課題組成員,2008.12-2010.12。
12.人社部擇優資助項目“我國海上鄰國的海洋政策及影響”,課題負責人,2010年。
13.國家海洋局“傳統捕魚權問題研究”,課題負責人,2013年。
14.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路線圖研究”,課題組成員,2011年。
15.國家海洋局海域司項目“海岸線規劃與管理政策研究”,課題組成員,2011年。
16.國家海洋局“國內外海洋政策發展動態”研究,課題組成員,2011年。
17.中國海監總隊項目“我國海上巡航執法條例研究——我國海上執法力量對比分析”,課題組副組長,2008.01-2009.06。
18.國家海洋局科技司研究項目“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對提高沿海地區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作用研究”,課題組成員,2008.12-2009.12。
19.國家海洋局大洋辦項目“大洋‘區域’”重大問題研究”,課題組成員,2008年。
20.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南海海洋重大問題戰略研究——權益與安全有關問題研究(AOCZDA201005)”,課題組成員,2010.08-2011.12。
21.國際項目GEF/UNDP/UNOPS PEMSEA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SDS-SEA/ICM Scaling up Programme in PR China(東亞海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海岸帶綜合管理推廣方案制定),項目組成員,2009.06-2012.12。
22.國家海洋局“海岸線規劃與管理政策研究項目”,2011年,課題組副組長,《海岸線管理問題研究》和《河口區域管理問題研究》報告主要執筆人之一。
二、主持在研的課題
1.全球海洋治理背景下的公海漁業管理制度研究
2.國家海洋局南極羅斯海保護區研究
3.國家海洋局國際海洋保護區建設管理經驗研究
4.中國海警公海漁業執法問題研究
三、 主要著作、論文發表
(一) 主要著作
1.《渤海區域環境管理立法研究》:海洋出版社,2010年,執筆人之一。
2.2009-2018年年度《中國海洋發展報告》:海洋出版社,執筆人之一。
3.《和諧海洋——中國的海洋政策和海洋管理》(英漢雙版):五洲出版社, 2014年,第二著者。
(二) 論文
1.付玉、黃碩琳:“歷史性捕魚權的習慣國際法效力研究”,《太平洋學報》2015年第4期,第83-93頁。
2.付玉:《美國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太平洋學報》2010年第8期,第88-95頁;
3.付玉、鄒磊磊:《國際海洋環境保護制度發展態勢分析》,《太平洋學報》2012年第20卷第7期,第72-80頁;
4.《北極航道管理對北極漁業管理的啟示》,《極地研究》2017年第2期,第270-278頁,第二作者。
5.付玉、黃碩琳:“專屬經濟區制度下的歷史性捕魚權研究”,載高之國、賈宇主編:《海洋法前沿問題研究》,民主法治出版社2014年版,第167-183頁。
6. 付玉:《南極海洋保護區設立現狀及趨勢研究》,載于賈宇主編:《極地法律問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99-114頁。
7.付玉:《南極生物資源開發與養護法律問題研究》,載于賈宇主編:《極地法律問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28-141頁。
8.“南北極漁業管理機制的對比研究”,《水產學報》2014年第9期,第1611-1617頁,第三作者。
9.《加拿大西北航道與俄羅斯北方海航道管理的對比研究》,《極地研究》,2014年第4期,第515- 521頁,第三作者。
10. 付 玉:《中國海洋漁業執法的特點及發展趨勢初探》,《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第4期,第71-72頁。
疏震婭,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碩士學位。自2006年起,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工作,現為海洋法室副研究員,以及“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研究人員。主要研究領域是島嶼領土主權及海洋權益維護。
主要研究和工作成果:
一、科研項目
科研項目:《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政府白皮書送審稿)的項目執行人和主要執筆人;“中國海洋”叢書出版項目執行人等。
二、主要著作、論文和國際學術交流等
(一)主要著作
1.《釣魚島》(“中國海洋”叢書),五洲傳播出版社2014年版。
2.《圖說世界海洋政治邊界》(歐洲分冊),海洋出版社2014年版。
3.歷年《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08-2018歷年)編寫人,海洋出版社。
(二)主要論文
1.《美國軍艦穿越臺灣海峽所涉及的海洋法問題》,載《中國評論》2019年8月。
2.《國際法上關鍵日期問題的理論研究考察》,載《邊界與海洋研究》2018年第3期。
3.《國際司法和仲裁實踐視角下的關鍵日期》,載《太平洋學報》2017年第8期,《人大復印資料(國際法學)》2017年第12期全文轉載。
4.《日本<南海周邊領土問題>報告中的關鍵日期問題評析》,載《河海大學學報》(哲社版),2017年第3期。
5.《從相關國際條約考察釣魚島主權歸屬》,載《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年第5期。
6.《白皮書敦促日本履行國際法義務》,載《光明日報》2012年9月26日第8版。
7.《越南執意為西沙和南沙立法 嚴重侵犯中國主權》,載《中國海洋報》2012年6月22日第3版。
8.《評菲律賓侵犯黃巖島的非法無理主張》,載《中國海洋報》2012年5月14日第1版。
密晨曦,國際法學博士(畢業于大連海事大學);自2007年5月起,工作于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現為海洋法室副研究員。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19屆、第22屆、第28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會議”和第23屆“國際海底管理局會議”等。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海洋法相關問題,包括南北極法律相關問題、海洋爭端解決等。
主要研究和工作成果概述:
一、科研項目
深度參與的主要科研項目20余項。近年來,主持了中國法學會2017年度部級專項課題 (在研);參加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海洋劃界決策支持系統研發與應用”,負責全球海洋劃界案例分析評述及對比研究、劃界法理和原則的適用研究,協助構建國際海洋劃界案例分析子系統(在研);參加了“中國工程院咨詢研究項目:全球治理背景下的我國極地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基于公約法律制度的極地科技發展需求”(聯系人);參加了“極地環境考察與評估專項”的子專題“極地法律問題研究”(主要執行人),該子專題保持了連續年度考核“優秀”的成績;是國際海洋法法庭第17號案(咨詢意見案)的中國書面意見起草小組的核心成員;參加了相關涉海法律法規的研究和起草工作;等。
二、主要著作、論文和國際學術交流等
(一)主要著作論文
深度參與撰寫或編輯的書籍有9部,包括《中國的海洋法律與海洋權益》、China’s Maritime Laws and Maritime Rights & Interests(合著、五洲傳播出版社)等,擔任了極地法律制度研究叢書部分書籍的副主編。發表在CSSCI(期刊/集刊)、核心期刊以及中國國際法學會、中國海洋法學會、北京大學以及社會科學院等學術單位創辦的刊物、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30余篇。部分文章列舉如下:
1.國際海洋法法庭2017年審理案件的新進展.《中國國際法年刊2017》.中國國際法學會主辦.法律出版社.2018
2.2017年北極治理綜述.《中國國際法年刊2017》.中國國際法學會主辦.法律出版社.2018
3.中國在北極航道治理法律秩序構建中的角色思考.《中國海洋法年刊2017》.中國海洋法學會主辦.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
4.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附件七仲裁評述.《國際法研究》.2016. (3)
5. 新形勢下中國在東北航道治理中的角色思考.《太平洋學報》.2015.23(8)
6. 沿海地區陸源污染風險管理的典型案例及啟示.《環境保護》.2015.(14)
7.《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附件七的仲裁研判.《社會科學輯刊》.2015.(6).(李志文、密晨曦)
8. Jurisprudential Tenability of the Philippines v China Arbitration on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The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 A Chinese Perspective. Stefan Talmon and Bing Bing Jia (ed.)Oxford and Portland. Oregon: Hart Publishing Ltd.2014:137-158.(張海文、密晨曦)
9.國外區域環境保護立法經驗對渤海環境治理的啟示.《環境保護》.2013.(3-4)
10.淺析國際海洋法法庭首例咨詢意見案.《環境保護》.2012年8月.(高之國、賈宇、密晨曦)
(二)國際會議學術報告
曾赴冰島(北極圈大會)、加拿大(中加北極研討會)、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邀請)、新加坡(國際海底電纜鋪設與保護研討會)、愛爾蘭(圣三一學院邀請)等參加國際或雙邊學術研討和交流,主要議題涉及北極事務、爭端解決、海上合作、環境保護、國際海底電纜保護和鋪設等。近兩年來,在“第六屆大陸架和國際海底區域制度科學與法律問題國際研討會”上,以“The Application of UNCLOS in the Arctic and China’s Arctic Policy”為題做學術報告。在“第四屆南海合作與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以“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gion ”為題做學術報告。在“第五屆中國-北歐北極合作研討會”上,以“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ty on the Arctic Shipping Routes”為題做學術報告,等。
(三)輿論宣傳
具有代表性的報刊文章或采訪列舉如下:
1.文章:專家-統一規范和管理北極考察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網》,2017年9月21日
2.文章:單方面仲裁不是解決中菲南海爭議的合法途徑,《人民日報》,2016年6月10日
3.采訪:南海仲裁破壞地區安全秩序和對話機制,《人民日報》,2016年6月30日
4.采訪:自我授權暴露法律常識缺失,《人民日報》,2016年7月22日
5.采訪:南海“仲裁結果”欲為菲非法主張報法律外衣,《環球網》,2016年7月12日
6.文章:中菲南海爭議:唯有雙邊談判是解決正道.《中國海洋報》,2016年8月24日;
7.文章:理性思考和客觀定位中國在北極事務中的新角色. 《光明日報》,2015年7月15日(賈宇、密晨曦)
8.文章:菲律賓仲裁是怎么回事兒,《中國海洋報》,2013年4月8日
三、獲獎情況
1.“全國海洋系統優秀科技青年”[國海人字〔2014〕75號] ;
2.2017年被評為所“優秀黨員”;,2016年被評為所“先進工作者”;
3.相關文章獲得“中國海洋法學會優秀學術論文獎”。
男,漢族,1980年12月生,黑龍江鶴崗人,2003年7月參加工作,國際關系學院國際關系專業畢業,法學碩士學位,緬因大學法學院海洋和海岸法中心訪問學者(2012年7月-2013年7月),現任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戰略所分中心成員,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深海科學與技術研究分會理事。長期從事海洋法和海洋權益、國際海底區域法律制度、海洋安全等領域的研究。連續多年執筆《中國海洋發展報告》“中國的海洋安全”一章,連續多年為《中國國際法年刊》撰寫關于國際海底管理局年度工作進展的綜述。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了一系列國際談判和磋商,包括:第64屆、65屆、66屆聯合國大會“海洋和海洋法”決議非正式磋商會議(2009年-2011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會議第20次、21次、23次會議(2010年、2011年、2013年)、聯合國海洋和海洋法問題不限成員名額非正式協商進程第11次、12次、14次會議(2010年、2011年、2013年)、國際海底管理局第21屆會議、24屆會議第二期會議(2015年、2018年)。受邀在“大陸架和國際海底區域制度科學與法律問題國際研討會”、“中國和拉美加勒比國家海洋法研討會”、“中加北極問題研討會”、“中英海洋法對話”、“中日海洋法研討會”、“中韓深海資源勘探開發合作會議”等國際及雙邊會議上做會議報告。
一、主持完成的研究課題及成果
主持和承擔科研項目40余項,其中,主持或共同主持國家級、省部級項目8項。課題研究領域涉及:“區域”法律制度、海洋立法、海上執法、海洋安全、海洋權益維護、極地法律制度、外大陸架劃界、南海問題、爭端解決、地緣政治、海洋強國、海洋環境保護等方面。參與執筆10余份《專報》的撰寫,部分專報獲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批示。執筆完成課題報告40余份,其中多份報告為全國人大環資委、外交部、國家海洋局、中國大洋協會等部門采用。執筆完成向有關國際組織提交的書面評論意見5份。代表性研究課題包括:
1.“‘區域’新資源規章與對策問題研究”
2.“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律框架與制度研究”
3.“《深海法》行政許可等配套制度研究”
4.“從條約法角度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解釋問題”
5.“200海里外大陸架跟蹤研究”
6.“國家安全的海陸統籌研究”
7.“《公約》賦予沿海國的權利和義務”
8.“沿海國在其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權利分析——《公約》以外的國際法分析”
9.“我國周邊國家海上執法制度及實踐”
10.“南海周邊五國海洋法律政策新發展”
11.“中國海洋地緣政治環境”
12.“海洋生態損害責任保險制度研究”
二、主持在研的課題
1.“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問題研究”
2.“200海里外大陸架跟蹤研究”
3.“西太海山環境管理計劃法律和制度依據”
4.“國際涉海組織職能、議事規則研究”
三、主要著作、論文發表
(一)主要著作
張丹、賈宇:《中國的大洋事業》,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4年版,2014年11月。
(二)論文
1. Wu Hui, Zhang Dan: Territorial Issues on the East China Sea A Chinese Position, Journal of East Asia and International Law,2010年第3卷,2010年。
2.張丹:《海洋生態損害責任保險制度研究》,載劉家沂主編:《海洋生態損害的國家索賠法律機制與國際溢油案例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
3.吳慧、張丹:《當前我國海洋安全形勢及建議》,《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2010年5月。
4.張丹:《從聯大“海洋和海洋法決議”看當前國際海洋法熱點問題》,載高之國、賈宇、張海文主編:《國際海洋法問題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
5.劉家沂、張丹:《淺談構建我國的海洋生態損害責任保險制度》,《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
6.賈宇、張丹:《試論“區域”法律制度的新發展》,《太平洋學報》,2011年第3期,2011年3月。
7.張丹:《關于國際海底區域法律制度的研究——以保留區及平行開發制為中心》,《太平洋學報》,2014第3 期,2014年3月。
8.張丹:《國際海底區域勘探開發與中國的大洋立法》,《法制與社會》,2014年第8期(下),2014年8月。
9.張丹:《淺析國際海底區域的環境保護機制》,《海洋開發與管理》,2014年第9 期,2014年9月。
10.張丹:《淺議“區域”的反壟斷問題》,《中國海洋法學評論》,2014年卷第2期,2014年12月。
11.張丹:《外大陸架非生物資源開發法律和政策問題探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年第11期(增刊第24卷),2014年12月。
12.吳慧、張丹:《試論北極法律制度的新發展》,載賈宇主編:《極地法律問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13.吳慧、張丹:《建設海洋強國視角下的中國海洋安全》,載劉慧主編:《中國國家安全研究報告(201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14.吳慧、張丹:《我國海洋安全面臨的問題、形勢和立法建議》,《中國信息安全》,2015第3期,2015年3月。
15.高之國、張丹:《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基石和里程碑》,《人民日報》,2015年8月11日第16版。
16.張丹、吳繼陸:《我國首部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評析》,《邊界與海洋研究》,2016年第1期,2016年7月。
17.張丹:《“區域”勘探開發制度及<深海法>探析》,載薛桂芳主編:《海洋法學研究》(第一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
18.張丹:《<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許可管理辦法>探析》,載薛桂芳主編:《海洋法學研究》(第二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
四、獲獎情況
2016年因參與《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立法研究工作獲國家海洋局嘉獎。
裘婉飛,博士,2010-2013年受聘于倫敦大學院地理系,擔任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歐盟海洋環境政策與治理。2013年11月回國,作為國家海洋局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進入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從事海洋環境與資源相關工作,副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管轄外海域生物多樣性(BBNJ)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相關政策和法律問題研究。跟蹤國際談判進程,系統研究和海洋遺傳資源、公海保護區和環境影響評價相關的國際和區域法律和制度,支撐BBNJ國際談判。二是海洋保護區與劃區管理工具政策研究。就中國及國際海洋保護區、海洋空間規劃政策和治理體系開展深入研究,參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歐盟等多個國際組織的研究項目。三是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機制研究。開展藍色碳匯(藍碳)相關政策和市場機制問題研究,探索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思路。
2013年以來,作為主要執筆人參與多份研究報告、請示和國家立場文件編寫,其中《中國關于制定BBNJ國際文書預委會討論關鍵要素的書面意見》,是我國首次就海洋法問題向聯合國提交的國家立場文件。成果為聯合國海洋法與海洋事務決議磋商、APEC、中國-歐盟藍色伙伴關系等多項雙多邊進程提供支撐。出版著作5部,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10多篇。
一、主要著作
1.裘婉飛、鄭苗壯、劉巖.《海洋保護區的治理:激勵機制的多樣化與彈性恢復力》.譯著,海洋出版社,2019年底出版。
2.劉巖、鄭苗壯、裘婉飛.《主席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框架下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BBNJ)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執行協定)草案相關要素的非正式文件》.譯著,海洋出版社,2017年 。
3.劉巖,鄭苗壯,朱璇,裘婉飛.《世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海洋出版社,2017。
4.劉巖、朱璇、裘婉飛等. APEC Marin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Singapore: APEC Secretariat.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報告.APEC秘書處出版,2014.
5.Jones PJS, Qiu WF, De Santo EM. 2013. Governing Marine Protected Area- Getting the Balance Right. Technical Report,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出版。
二、論文
1.Qiu WF, Zhu X, Liu Y, Zheng M. In press. Lessons from initiation to implementation of ICM Programs in Xiamen: Key drivers and enabling environment for achieving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SSCI期刊。
2.Jones PJS, Lieberknecht LM, Qiu W. 2016. Marine satial planning in reality: introduction to case studies and discussion of findings. Marine Policy 71, 256-264. SSCI期刊。
3.裘婉飛、鄭苗壯、劉巖。論依法治海 – 法律在實現海洋善治中的作用,《生態經濟》,2016年第7期。核心期刊。
4.裘婉飛、劉巖. 中國實現2030海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趨勢淺析.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6年第3期。
5.Qiu WF,Jones PJS.2013.The emerging policy landscape for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in Europe. Marine Policy 39(1), 182-190.SSCI期刊。
6.Qiu WF.2013.The Sanya Coral Reef National Marine Nature Reserve–a governance analysis. Marine Policy 41:50-56. SSCI期刊。
7.Jones PJS, Qiu WF, De Santo EM. 2013. Governing marine protected areas: social-ecological resilience through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Marine Policy 41: 5-13. SSCI期刊。
8.Jones PJS, Qiu WF, De Santo EM. 2013. Introduction: an empirical framework for deconstructing the realities of governing marine protected areas. Marine Policy 41(2013): 1-5. SSCI期刊。
9.Stelzenmüller V, Breen P.,…., Qiu W. and ter Hofstede, R. 2013.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spatially managed areas: a generic framework for implementation of ecosystem based marine manag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s. Marine Policy 37(1):149-164.SSCI期刊。
10.Katsanevakis S, Stelzenmüller V,…., Qiu W.. (2011) Ecosystem-based marine spatial management: review of concepts, policies, tools, and critical issues.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54(1): 807-820. SSCI期刊。
鄭苗壯,博士,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海洋環境政策與管理方向的研究工作,承擔或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研究課題40多項,其中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在《吉林大學學報》、《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圖書著作近10部。作為中國代表團咨詢專家,多次參加聯合國國家管轄外海域生物多樣性國際協定特設工作組、預備委員會和政府間大會,以及2020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工作組會議。
一、主持項目
1.自然資源部,年度項目,聯合國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國際制度研究,2020;
2.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新增項目,2020;
3.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年度項目,2020;
4.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重點項目,CAMAZD201994,公海保護區與海洋空間規劃制度研究,2020;
5.財政部,APEC基金項目,藍色生物技術助力藍色經濟問題研究,2019至2020;
6.外交部,年度項目,海洋遺傳資源惠益分享制度研究,2019至2020;
7.生態環境部,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項目,南海珍稀物種生物廊道規劃研究,2019至2020;
8.國家林草局,公海及權益型海洋保護地戰略研究,2019;
9.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公約》涉海保護目標及策略研究,2019;
10.自然資源部,年度項目,海洋領域重大問題調查研究,2019;
11.自然資源部,年度項目,基于陸海統籌的海洋資源空間管理研究,2019;
12.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任務:習近平海洋生態文明思想研究,2017-2019;
13.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我國參與國家管轄外海域遺傳資源國際規則制定研究,20116至2018;
14.國家海洋局委托項目:國家管轄外海域生物多樣性問題研究,2017至2018;
15.國家海洋局委托項目:中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相關問題研究,2017至2018;
16.國家海洋局委托項目:十三五規劃改革舉措跟蹤研究,2017至2018;
17.大洋辦委托項目:國際海域戰略動態跟蹤研究,2017至2018;
18.國家海洋局委托項目:我國海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2018;
19.國家海洋局委托項目:國際組織頂層設計研究,2018;
二、圖書著作
1.鄭苗壯,劉巖,裘婉飛等,BBNJ國際協定談判中國代表團發言匯編,2019.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劉巖,鄭苗壯,裘婉飛,BBNJ國際協定要素概覽(一),2018.1,中國海洋出版社.
3.鄭苗壯,劉巖,國際公海事務發展前沿,2019.12,中國海洋出版社.
4.胡學東,鄭苗壯,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問題研究,2019.4,中國書籍出版社.
5.劉巖,鄭苗壯,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問題研究,2019.1,中國經濟科學出版社.
6.劉巖,鄭苗壯,朱璇,裘婉飛,世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2017.12,中國海洋出版社.
7.劉巖,丘君,鄭苗壯。海南省海岸帶主體功能區劃分技術研究,2018.1,中國海洋出版社.
8.劉巖,丘君,鄭苗壯,朱璇。美麗海洋—中國海洋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五洲出版社,2014;
9.鄭苗壯,裘婉飛,BBNJ國際協定要素概覽(二),2020.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三、學術論文
1.國家管轄外海域生物多樣性焦點問題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第1作者,2017;
2.論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第1作者, 2017;
3.英美法建立大型遠島海洋保護區的影響,吉林大學學報,第1作者,2016;
4.建立海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若干思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第1作者,2016;
5.CBD與BBNJ問題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第1作者,2015;
6.關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思考,改革與戰略,第1作者, 2014;
7.南海生態環境保護與國際合作研究,生態經濟,第1作者, 2014;
8.我國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現狀綜述,海洋開發與管理,第1作者, 2013;
9.海域管理的經濟手段研究,生態經濟,第1作者,2013;
10.海洋生態補償的理論及內涵解析,生態環境學報,第1作者, 2012;
11. 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國際協定談判與中國參與,環境保護, 第1作者, 2020。
張穎,2008年獲得大連海事大學國際法碩士學位,現為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社會兼職包括:中國海洋法學會秘書處辦公室主任,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國內海洋立法、南海海洋權益、國際海洋法問題。作為主持人和主要參加人承擔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著作多部。為國家開展落實DOC和COC磋商提供學術支持并多次參加有關國際研討會。
一、主要科研項目
1.2018年 國家海洋局項目“海岸帶立法有關問題研究”
2.2017-2018年 國家海洋局項目“海洋法規及政策研究制定”
3.2016年 國家海洋局項目“與海洋基本法相關的海洋權益問題研究”
4.2010-2014年 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際海底資源開發與公海保護區選劃技術支持系統及應用示范”(201005003)
5.2011年 國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學基金項目“公海保護區與現行海洋法律制度相關問題研究
6.2010-2011年 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南海海洋重大問題戰略研究”(AOCZDA2010)
二、代表性論著
1.《平安海洋:中國的海洋法律與海洋權益》,五洲傳播出版社,2014年
2.《China’s Maritime Laws and Maritime Rights & Interests》,五洲傳播出版社,2014年
3.《海洋行政執法理論》,海洋出版社,2013年
4.《中國的領土黃巖島》,海洋出版社,2013年
5.《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1-2018年,承擔中國海洋法律部分,海洋出版社
6.Hanoi’s actions around oil rig are‘reckless’,China Daily,05/31/2014
張平,海洋經濟與科技研究室副研究員。從事海洋經濟政策、海岸帶管理研究。主持、承擔并完成了二十余項國家專項、基金項目以及省部級課題。在經濟與科技出版社、五洲出版社、海洋出版社、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參與完成著作共計10部。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海洋環境科學、海洋開發與管理等期刊發表文章10余篇。獲得海洋發展研究中心優秀科研成果獎1次,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優秀成果一等獎1次,戰略所優秀科研成果獎1次。
一、主持或參與的主要研究課題
作為項目負責人或執筆人,完成《海水利用立法前期研究》、《海洋強國發展歷程和現狀研究》、《習近平海洋經濟論述研究》、《“我國海洋區域新能源開發利用調研”專報》、《世界主要國家海洋經濟差異化研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金框架設計》、《環渤海地區涉海環境政策評估研究》、《我國重大建設項目用海年度報告》(2010~2017年)、《福建區域海洋競爭力評價》、《國內外人工島建設案例研究》,作為主要執筆人完成《東營海上新城帆船島建設方案設計》《山東建設海洋新能源國家創新平臺框架設計研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研究》、《滄州市“十三五”海洋經濟規劃》、《三亞市“十三五”海洋經濟及規劃》、《海洋絲綢之路沿線海洋經濟國別研究》等。
二、論文發表
1.英國海洋產業增長戰略研究. 海洋開發與管理,2015年第5期,第一作者
2.海平面上升疊加風暴潮對2050年中國海洋經濟的影響研究.海洋環境科學 2017年,第1期,第一作者
3.“十二五”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思路與建議.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年第20卷,第二作者
4.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用海特征和調控路徑. 海洋開發與管理,2012年第5期,第二作者
劉彬,海洋經濟與科技研究室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海洋經濟與海洋產業領域研究工作。主持并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包括《海洋對外貿指標體系研究》、《國外海洋經濟發展現狀研究》、《海平面上升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天津濱海新區海平面上升影響評價》、《海洋主體功能區劃》、《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評估系統》、《全國海洋人才戰略研究》、908集成項目《我國沿海社會經濟基本狀況調查研究》、國家開發銀行項目《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研究》子課題--重大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庫研究等。作為編寫組成員參加2006年至2011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和《中國海洋統計年鑒》的編制。
一、著作出版和論文發表
1.《中國近海海洋-沿海社會經濟》第三作者,海洋出版社
2.《海洋經濟統計知識手冊》第五作者,海洋出版社
3.《天津濱海新區海平面上升及影響評價》第九作者,海洋出版社
4.《世界海上風電發展的態勢及啟示》第三作者,《經濟縱橫》2014年第6期
5.《全球海上風電產業發展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第三作者,《生態經濟》2014年第10期
二、主要參與編制海洋領域標準
1.《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GB/T 20794-2006)
2.《海洋高技術產品分類》(HY/T 162-2013)
3.《海洋高技術產業分類》(HY/T 130-2010)
4.《海洋經濟指標體系》(HY/T 160-2013)
5.《第一次全國海洋經濟調查主要海洋產品分類目錄》(海洋出版社)
吳競超同志畢業于英國斯特林大學,獲得國際商務管理專業碩士學位,現任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所研究實習員。自2014年到戰略所工作以來積極參加所里安排的任務。代表本職工作最高的三項成果為:作為第一作者承擔了外交部邊海司“中日東海劃界爭端發展趨勢及對策思路”,此報告被外交部邊海司采納;作為第三作者完成的《斯瓦爾巴法律制度報告》獲河北省科技成果三等獎;作為一作者在海洋大學校報及官網刊登《中國參與南極治理的發展趨勢及重點領域》,刊號CN37-0825。其余還參與項目如極地考察辦公室“南北極環境綜合考察與評估”子課題“極地法律體系研究”,中海油“國內外海洋環境保護政策跟蹤與對比分析”,戰略所“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等項目,執筆完成的報告獲有關部門認可。參與翻譯了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極地與海洋法》一書的部分章節。2018年自然資源部成立之后,2019年參與部綜合司《自然資源發展戰略研究與編制》,戰略經濟司《海洋強國建設、規劃研究與編制》等部屬新增課題。
除此之外,吳競超曾在2018年赴原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組織處掛職工作,期間參與了國家管轄外海域生物多樣性養護與可持續利用(BBNJ)談判、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PICES)、國際海洋學院(IOI)、2018年廈門海洋周、全球環境基金黃海大海洋生態系項目等事務的管理和協調工作,協助處理了“向陽紅01”船環球航行以及第48、49、50次大洋航次及數十個團組的外事審批等工作。
羅剛,男,法學博士,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以下簡稱“戰略所”)副研究員,“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戰略所分中心成員。目前主要圍繞全球海洋治理、海洋權益維護、國際涉海話語權提升等實踐領域從事應用研究和決策咨詢研究,兼顧國際海洋法、國際環境法、國際仲裁與訴訟等學科領域的基礎研究和學術理論研究。對外交流事務的主要工作語言為英語、法語和德語。
曾獲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法學博士、德國薩爾大學法學碩士、法國巴黎笛卡爾大學法學碩士、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碩士等學位文憑。曾供職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比較公法與國際法研究所,在“國際法上成功的爭端解決”項目框架下專職從事國際環境爭端解決的研究。曾獲法國外交部“埃菲爾”獎學金、荷蘭海牙國際法學院獎學金、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博士獎學金以及中國-歐盟歐洲問題研究中心項目獎學金等基于學術業績的資助。曾在荷蘭海牙國際法學院、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國際法大師班、德國海德堡國際爭端解決夏季學院、英國皇家特許仲裁員學會等十余個機構或項目短期進修或培訓。曾在烏克蘭國立基輔大學講授國際環境法暑期課程。曾在英國牛津大學、法國巴黎第二大學、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盧森堡馬克斯?普朗克程序法研究所等國際知名高校或科研機構的學術會議上作主題報告。
2017年10月以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方式入職戰略所以來,牽頭(執行)或主要參與中央外辦、外交部、自然資源部(含原國家海洋局)、國家發改委等多個部門的課題研究項目,作為子課題負責人或實際執行人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研究專項2項。圍繞南海、北極、南極、中美關系、海洋治理等主題以第一或第二完成人身份執筆撰寫的研究報告,獲得省部級領導肯定性批示4次,部分研究成果還被新華社國際《參考清樣(附頁)》、新華社國際《參考清樣》等中央高層(專供)和省部級以上的內部參閱刊物采寫,或者被中央某政策文件選用。圍繞國際法上的領土取得、“南海仲裁案”、全球海洋治理、WTO漁業補貼談判等主題在《邊界與海洋研究》《法律與外交》《國際法評論》《中國國際戰略評論》等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學術論文十余篇。圍繞南海問題、全球海洋治理、海洋命運共同體等主題在《中國日報(China Daily)》《中國海洋報》等報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英文輿論文章、中文理論文章多篇。圍繞全球海洋治理的最新進展、國際海洋法的最新發展、公海自由的善意行使、BBNJ談判中環境影響評價的國際化、衛星遙感影像的證據效力、“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還是“基于國際法的國際秩序”等主題作中文或英文學術報告十余次,并在國內或國際會議上多次擔任特邀評議人、單元主持人或現場討論人。2017年至今,作為章節撰寫人參編《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20年,作為副主編參編《領土與海洋爭端國際案例評析(1994-2017)》(“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項目,知識產權出版社即將出版)。利用法律法語的專業技能,在國際涉海法語判例的研究、政府部門國際合作協議法語文本的審校等工作中發揮一定的支撐作用。2017年以來,多次參與支撐涉海法律與政策“一軌半”中外雙邊交流會以及大型國際研討會。2019年,參與支撐第74屆聯合國大會“海洋與海洋法”非正式磋商會議。2018年以來,參與支撐聯合國“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與可持續利用(BBNJ)”政府間大會的外交談判。在戰略所2019年度的考核中,獲得優秀等級的表彰。
姜祖巖,2015年畢業于北京工業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同年,入職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現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是海洋經濟與海洋產業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
一、參與編寫的著作:
1.《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7)》,中國海洋出版社,撰寫第五章“中國海洋經濟發展”。
2.《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8)》,中國海洋出版社,撰寫第七章“中國海洋經濟發展”。
3.《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9)》,中國海洋出版社,撰寫第七章“中國海洋經濟發展”。
4.《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8)》,中國海洋出版社,撰寫第五章“中國海洋經濟發展”。
二、發表文章:
(一)學術刊物
1.我國海水利用產業發展形勢與存在問題分析,海洋經濟,2019年第2期。
2.我國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發展評估,海洋開發與管理,2019年第4期。
(二)報紙
1.與國際社會共建南極美好未來——讀《中國的南極事業》白皮書,中國海洋報,2017年5月31日理論版。
2.做北極事務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中國海洋報,2018年3月28日理論版。
3.我國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發展評估,中國海洋報,2019年1月14日理論版。
4.認真學習領悟習近平海洋經濟系列論述,中國海洋報,2019年8月27日理論版,第二作者。
趙暢,2018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管理專業,獲得管理學碩士學位。2018年8月至今,在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環境與資源室,從事海洋環境與資源方面工作。
地址: 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1號 郵編:100860 ICP備案號:京ICP備19039006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05383
Copyright 2018 ?.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